如何握槌?這是所有馬林巴初學者的一課。同大多數樂器相比,馬林巴初學者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就比較準確地模仿出老師的握槌姿勢。但需要強調的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一樣的,手也不例外。在教學時要告訴學生握槌的原則,并讓他們盡量地去接近老師的手型,同時也不能忽略每個人的手的獨特性。
黑龍江馬林巴小編帶您了解馬林巴琴雙槌握槌法的相關內容。
先將槌桿分為三份,用食指的一關節和拇指捏住馬林巴槌的后1/3處;
第二步,其余的三根手指繞著槌桿輕輕地彎曲,并且不能握得太緊,這樣擊打時才能使音板充分震動產生共鳴。保持手背朝上;
第三步,自然站立,看看肩部、手臂,你會發現:肩膀和上臂應該自然下垂,肘部彎曲并且自然地下垂在身體的兩側;
檢查雙手、雙臂,所有部分都要對稱,左右手握槌的前后長短及各個角度都要對稱,左右槌的角度為90度左右。
我們在實際演奏中,握槌的姿勢并不是保持一動不動的姿勢,而是會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用力的大小,調整握槌的松緊,調整握槌的位置的前后,調整運動速度的快慢以及運動的方向、準確性和其他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可以從生活中例子學習到如何手靈巧地控制我們的馬林巴槌。
我們把手掌分為三個部分:“前手”即大拇指、食指、中指;“中手”即食指、中指、無名指;“后手”即中指、無名指、小指。
我們把手指分為三個部分,即靠近指尖的“指前”部分,另外還有“指中”部分和“指根”部分。
我們使用鑰匙的時候,主要使用的就是“前手”和“指前”部分。你會發現我們在做精密的工作時,像拿鑰匙開門,拿針縫衣服,拿筆寫字等等這些行為都主要用到“前手”和“指前”部分,因為這兩個部分是相當靈巧和敏感的。所以在拿馬林巴槌演奏輕巧、跳音的音色,或者使用很硬的琴槌來演奏時,會更多地使用“前手”和“指前”部分。
我們在拎包的時候,會用到手的全部。手指更多地使用“指中”和“指根”部分,這部分雖然不如“指前”靈巧,但是力量大。當我們的演奏需要厚重、低沉的音色,或者使用很重很軟的毛線槌來演奏時,會更多地使用“中手”、“后手”和“指中”,“指根”部分。
正確抓握馬林巴槌,恰恰就像日常生活當中手的運用一樣,并不是單一的規定姿勢永遠不準改變,而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的。但所有的一切都要以自然和放松為依據,因為只有自然放松才能持久、高效。